
海上营救剧照。
本文配图均由出品方提供

电影《东极岛》海报。

实景搭建的“里斯本丸”号中段。
日前,电影《东极岛》上映,影片取材自二战期间中国渔民营救英军战俘的真实事件,讲述了东极岛渔民在一次次面对日军的压迫后奋起反抗,冒死参与一场海上国际大营救的故事。
拍摄历时7个月,水下部分均为实拍,实景搭建渔村场景和“里斯本丸”号运输船,演员提前进组练习水下闭气……《东极岛》用工业化制作与精心的表演,将83年前跨越国界的救援行动呈现在全球观众面前。
在历史真实发生的地方拍摄
1942年,押送1816名英军战俘的日军武装运输船“里斯本丸”号从中国香港开往日本。由于日军违反《日内瓦公约》,未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,该船在中国浙江舟山东极岛海域被美军潜艇鱼雷击中。在船从被击中到沉没的25个小时里,日军将所有战俘锁在船舱底,并用木条和帆布钉死舱门。
危难时刻,舟山渔民穿越枪林弹雨,划着舢板,救起384名随着海浪沉浮的英军战俘,给他们提供食物、衣服和庇护所。
起初,电影《东极岛》剧组并未明确主要拍摄地,抱着“应该去历史真实发生的地方看看”的创作态度,导演费振翔、摄影指导高伟喆等主创一起来到舟山市东极镇堪景。
“电影首先还是影像,感受永远比阅读更加直接。”费振翔介绍,东极镇岛屿密布,交通、物资等条件并不适合大型商业电影的拍摄,但登岛之后的心灵震撼,尤其是乘船来到当年“里斯本丸”号沉没海域时心头所涌动的复杂情绪,让团队成员坚定了“只有在东极岛才能拍《东极岛》”的信念,因为这里有一种无法言传的真实力量。
从落实场地到搭建场景,为了还原1942年的渔村风貌,剧组一共用了5个月的时间。岛上最高峰时有三四百人在同时工作。
“《东极岛》拍摄时正值盛夏,天气又热又湿。车辆无法到达取景地,所有的建筑材料、拍摄设备,全部要靠肩扛手提。值得一提的是,实景搭建的村落还成功扛过了去年夏天的台风‘贝碧嘉’。”回想起拍摄过程,出品人及总制片人梁静坦言真的很不容易。
“实景搭建的好处是可以让整个剧组瞬间沉浸在真实环境中,快速进入历史。每个演员、摄影师、美术都会相信这是一件真事儿。”导演管虎认为,“相信”两个字很重要,能够让影片呈现出不一样的质感。
多维合力增强沉浸感
轮船倾覆引发巨浪翻涌,渔船出海与惊涛搏斗,主人公潜入船舱闪转腾挪……作为一部讲述海上营救故事的影片,片中紧张刺激的水戏占比高达40%,并且全都由实拍完成。“我们也尝试过在无水环境拍摄,再通过特效模拟水下效果,但是人在水里的肌肉反应、血管反应和在干燥环境中完全不一样,所以我们下决心在水下拍。”管虎说。
据了解,全片的水下拍摄时间长达70天,演员和摄影师每天泡在水里的时间超过10小时——这样的拍摄强度也给演员们带来了不少挑战。
“我们提前1个多月进组,进组后就是一天4练,训练内容包括水下闭气、自由潜、攀绳等。”本片主演朱一龙介绍,为了贴近角色阿赑,他做了诸多准备,除了水下训练,还需要提前晒黑,并通过健身练形体、控体脂,在实拍阶段,他的体脂率保持在个位数。
表情控制也是水下拍摄的一大难点。为了增强水下的速度感,往往需要通过威亚拉着演员前进。“水流带来的冲击感,就像有刀片或者沙子一直在磨自己的眼睛一样,这时就只能硬着头皮睁开眼睛演。”朱一龙说。
水下环节紧张至极,水上戏份的拍摄更是科技感拉满。为了拍出船只破浪前行的激烈场景,剧组将渔船置于一台六轴机械移动平台上,通过解算海洋系统的运动数据,再将数据传输至机械移动平台,进而模拟出船只在巨浪中的起伏动态。同时,剧组还使用一套喷水系统,可以在需要的节点触发自动喷水,实现浪花与渔船、浪花与人物的精准交互。
水戏拍摄部分,剧组共启用了5个水棚(水景摄影棚),其中最大的占地面积达9000平方米,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恒温水景棚,能够模拟200种海浪效果。为进一步还原运输船沉没时所产生漩涡的可怕吸力,剧组还启用了十几台快艇发动机。
在场景的搭建准备中,除了岛上渔村,还有按照原尺寸1∶1还原的“里斯本丸”号运输船。原型货轮长过百米,垂直高度在10米以上——尽管剧组此次搭建的不是一整条船,而是结合受损情况搭建了船侧舷、船中段、前甲板、战俘舱4个分段,但为了满足登船实拍,道具船的船舱和甲板必须保证在特定倾斜角度下仍能供人站立、行动。为此,剧组还邀请了20多名工程师,在现场帮助进行力学测算。
正是这样一份对沉浸感的追求,使得影片的拍摄时间超过了7个月。而要呈现这场规模宏大、难度空前的海上营救,除了前期拍摄,后期的视觉特效也十分关键。据统计,影片中的视效镜头数量超过1000个。视效指导蒂姆·克罗斯比曾参与制作《指环王》系列、《哈利·波特与火焰杯》《八佰》等影片的制作,他说:“最后的营救是我所做过的后期制作中最难的一次。”
呈现跨越国界的人性光辉
尽管影片的拍摄过程堪称“边科研边拍摄”,但在主创们看来,这些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只是手段,最终目的仍然是服务于电影表达本身。
“从大的角度来讲,真实历史事件的背后,包含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;从小的角度来说,‘海上有难,必救’的渔民文化,体现出生命第一的互助思想。”正如管虎所说,一群中国渔民,冒着枪林弹雨去救一群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,这个故事本身就闪耀着人性的光辉。
故事的开始,吴磊饰演的阿荡,不顾阻拦救起落水的英军战俘托马斯·纽曼,两个角色虽然语言不通,但对“go home(回家)”的共识,让彼此迅速建立起友谊,也激发了阿荡遵从内心的正义与善良,解救运输船上被困战俘的信念。随着故事的发展,日军在东极岛和“里斯本丸”号上的暴行,让朱一龙饰演的阿赑、倪妮饰演的阿花,以及杨皓宇饰演的保长李元兴、陈明昊饰演的陈先生、倪大红饰演的吴老大、李九霄饰演的千金等角色开始各自觉醒,于是便有了最后全村渔民共同出海救援的壮阔之举。
“我很惊讶这个故事此前没有被拍成剧情片,它真的打动了我。”饰演纽曼的威廉·富兰克林·米勒说,中国渔民能够冒着危险去救那些他们并不认识的英军战俘,这种勇气令人动容。
在片场,拍摄完阿赑救援落水战俘的场景后,来自英国的群演们在水中纷纷鼓掌、行抱拳礼,他们说“中国渔民是真正的英雄”“中国人的善良和勇敢,让他们永记心中”。
电影《东极岛》已于8月8日在全国上映,随后,影片还将在澳大利亚、新西兰、马来西亚、英国、美国、加拿大等国家上映。